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拐棗圖片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拐棗圖片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本草綱目》中有如下記載:“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拓,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扭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
如果說“枳椇”二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麽野果?但如果說它的土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哦——”一聲了。
枳椇,是這個野果的學名,它又叫拐棗,也叫萬壽果,也叫雞爪子等等奇特的名字。這裏要強調一下,雖然很多人都稱呼這個野果子叫拐棗,但拐棗的學名是“枳椇”,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名字。
“六親不認”的拐棗拐棗,是鼠李科 、枳椇屬落葉喬木。一般來說,落葉果樹不同於熱帶果樹,大多數落葉水果還都是長得比較正常的。比如梨、桃、杏、蘋果、櫻桃等,基本上都是圓的,很少有像熱帶水果那種奇奇怪怪的樣子。
但拐棗以一己之力,僅僅靠顏值,就徹底打破了“落葉果樹無奇葩”的說法。
拐棗的顏值簡直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六親不認”。我們食用的拐棗什麽形狀的都有,有人說它的形狀像雞爪子,於是給它起了一個雞爪子的名字,也有人說它長得像“卍”字符,於是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萬壽果”。
而拐棗這個比較大眾的名字,並不是說拐棗是棗中,拐棗與棗沒有什麽關係。起這個名字,主要是體現在“拐”字上,拐棗從來不是直的,永遠都是彎的,拐來拐去。這是“拐”字的來源。
棗字呢?則主要是指拐棗吃起來甘甜如棗,有一種棗的風味。
我國拐棗的栽培和食用曆史,至少在2000多年以上。它是原產我國的一種果樹。它的種植曆史已經比較長了,但拐棗這種植物的在地球上存活的時間更長,拐棗這種植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多萬年,堪稱果樹中的“活化石”。
在我國大江南北,都有拐棗的分布,對於拐棗,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不僅僅是當野果來吃,還有很多人都拿拐棗來泡酒。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拐棗為什麽會長的這麽“六親不認”呢?
拐棗不是野果?如果按一些人的認識來看,拐棗可能就不能算野果,這跟甘蔗不能算水果一樣,他們都會這樣來解釋叫“果”字,至少得是果實。
這種認識對嗎?當然是錯誤的。
甘蔗也可以是水果,拐棗也可以是野果。
我們都知道,我們食用的拐棗不是它的果子,而是它的果柄。對,就是它的果柄,這其實是比較少見的,尤其是在我國的原產水果中,是非常少見的一種野果。
拐棗的果實沒有食用價值,而它的果柄食用價值非常大,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 拐棗含總糖24.9%, 總還原糖16.8%, 葡萄糖8.9%,還含還原型維生素C3.6~4.9mg/100g, 總維生素C19.9~29.8mg/100g, 維生素B1 222.1~295.9/100g, 維生素B2 164.0~195.3/100g等。
從這些營養物質來看,拐棗的果柄是極具食用價值的。
乍一看,拐棗吃果柄很特殊,但如果仔細來想想,也就能接受了。畢竟,我們日常食用的草莓是草莓的花托,也不是它的真果實;菠蘿吃得也不是它的真實果實。拐棗吃果柄,也沒有什麽太稀奇的。
至少有人說它不是“果”,就不能叫野果,也不能叫水果。這種說法,是根本沒有理解野果和水果的概念,這兩個概念都沒有具體的定義。凡是人類食用的植物果實或者果實的附屬物都可以被叫作“果”,含有一定水分的就可以叫作“水果”。
拐棗叫野果,也是沒有什麽必要杠的。
拐棗的利用現狀拐棗這麽努力的進化,把自己的果子進化到不可食用,最後誰能想到果柄反而成了人類的美味。對於拐棗,目前它已經處於“半野生”狀態了,因為對於拐棗的研發利用,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
我們講得僅僅是拐棗作為果子的食用開發,它的木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不是我們探討的方向。
目前,拐棗最基本的是鮮食拐棗,把它當水果來吃。
其它比較有特色的是拐棗酒,一種用拐棗泡的酒,也非常多了。還有用黑米和拐棗做成的果醬,用拐棗加工出來的調味料濃縮汁,用拐棗加工出來的果醋、果汁飲料等。
在人工栽培拐棗上,很多地區都已經發展成了“拐棗”的特色產業區,比如陝西安康等地,都有大麵積的拐棗栽培。
當然了,相對於真正商業化栽培的水果,拐棗的栽培還是比較小的,但拐棗作為一種食用價值比較高,而且擁有大批“懷舊情懷”的消費粉絲,它的商業化價值肯定是非常高的。
對於,拐棗,你認為這種果子是否未來會像蘋果和梨一樣普遍?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的財務會計報告須經審計。
合理穩健的政策框架應體現長期結構性改革與短期需求管理政策適當配合,包含激活市場政策與社會托底政策的大體平衡。
屢屢得手的“貓隊長”在老鄉朋友圈裏名氣越來越大,隻要有老鄉向他打聽購買狗藥,他總熱情提供推薦。
多位當地官員都表示,冷立群的工作能力突出,群眾評價也素來不錯。
許多原來的“燃放戶”在全民動員的氛圍中態度有了明顯轉 變。
多位當地官員都表示,冷立群的工作能力突出,群眾評價也素來不錯。